商用车作为支撑物流流通、工程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核心装备,其发展轨迹始终与政策导向深度绑定。当前,“双碳”目标下的低碳转型与“新基建”推动的智能升级形成政策合力,正重塑行业的技术路径、市场结构与竞争逻辑。从碳积分管理的制度设计到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破冰,政策红利与转型压力交织,推动商用车行业进入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期。

一、低碳转型:从“被动合规”到“主动布局”的政策牵引
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治理重心已逐步向商用车倾斜。数据显示,随着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持续攀升,商用车在道路交通碳排放中的占比已升至七成,成为“双碳”目标达成的关键变量。在此背景下,政策体系正从单一的排放标准管控,向“碳积分管理+技术中立引导”的复合型框架演进。
(一)政策逻辑:从“限值管理”到“全周期碳治理”
商用车积分政策历经七年探索后,正明确向碳管理环节衔接,跳过传统双积分阶段直接进入碳治理领域的系统研究。这一转向背后是行业特性的深刻考量: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,车型种类繁杂、使用场景多元,单纯采用乘用车“一刀切”的企业平均管理模式难以适配。新政策框架更强调“抓大放小”原则,重点聚焦城市物流、环卫和重型长途运输等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的领域,通过均值管理替代单一限值管控,兼顾减排效果与行业承受能力。

长期来看,政策设计正逐步纳入全生命周期理念。中短期以控制新车能效水平为核心,聚焦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削减;远期则将延伸至上游能源属性与生产环节,甚至探索乘用车与商用车碳积分的跨领域交易可能性。这种梯度推进的策略,既回应了当前减排的迫切需求,也为行业技术升级预留了缓冲空间。
(二)行业影响:阵痛中的转型加速
政策驱动下,商用车新能源化进程已取得标志性突破,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首次超过20%。但渗透率背后的行业挑战同样突出:同期商用车总量下滑37%,企业盈利水平下滑63%,多数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处于亏损状态。这一矛盾源于商用车的生产资料属性——用户对购置成本、续航能力、补能效率的敏感度远高于乘用车,而新能源商用车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尚未完全凸显。
政策正通过“供给侧引导+需求侧衔接”破解这一困局。供给侧,技术中立原则为多元减排路径打开空间,除纯电动外,氢燃料电池、低碳燃料等技术路线均获得政策认可,谁能实现有效降碳即可纳入激励体系;需求侧,2027年后直接补贴政策将退出,转而通过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、换电推进城市等区域性政策精准发力。这种组合拳推动行业从“政策依赖型”转型向“市场驱动型”转型过渡,倒逼企业优化新能源产品的成本与性能配比。

二、智能升级:政策护航下的商业化落地加速
如果说低碳转型是商用车行业的“必答题”,那么智能网联则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“加分题”。随着“十四五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深入实施,政策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向商业化运营阶段精准发力,为自动驾驶商用车开辟落地通道。
(一)政策突破:从“测试许可”到“收费运营”
政策体系的完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扫清了关键障碍。国家层面,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》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相继出台,构建了从测试到准入的制度框架;地方层面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30多个城市已开展智能网联商用车道路测试,累计测试里程突破1.2亿公里。2024年六部门启动的第二批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,明确支持L4级自动驾驶商用车在限定区域开展收费运营,成为商业化落地的标志性节点。
标准体系建设同步推进。商用车自动驾驶分级标准、测试规范已基本成型,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与责任认定等配套法规正在完善。这些政策与标准的衔接,为自动驾驶技术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产业场”提供了明确的规则指引。
(二)场景落地:封闭场景率先实现盈利闭环
政策红利在特定场景中已转化为商业实效。港口、矿区等封闭场景凭借环境可控、作业标准化的优势,成为L4级自动驾驶商用车商业化的“试验田”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主要港口累计部署自动驾驶集卡超过600台,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15%—20%,人力成本下降30%以上,天津港、宁波舟山港等地已实现按箱计费的稳定运营模式,客户复购率超90%。矿区场景同样成效显著,大型能源企业部署的L4级自动驾驶矿卡,单车年运行里程超8万公里,故障率控制在0.5次/千公里以下,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52亿元。
半封闭的干线物流场景正成为新的政策发力点。京沪、京广等主要经济走廊已开通自动驾驶重卡试点线路,通过“主车+编队”或“人机共驾”模式实现运营成本降低12%、效率提升15%—20%的双重效益。随着5G-V2X基础设施完善(截至 2024 年底全国部署路侧单元超2.8万个),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的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正持续提升,预计2027年渗透率有望达到5%。
三、政策协同: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
低碳与智能两大政策主线并非孤立推进,而是呈现相互赋能、协同发力的特征。这种协同效应既体现在技术层面,也贯穿于产业生态构建的全过程。
技术层面,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天然存在协同空间。新能源商用车的电动化底盘更易于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传感器、控制器等硬件,而智能算法可通过优化能量管理进一步降低电耗或氢耗,形成“1+1>2”的效果。政策正通过“车路云一体化”试点等形式,推动这种技术融合——在新能源商用车上部署智能网联终端,既满足碳排放数据监测需求,又为自动驾驶提供实时数据支撑。
产业层面,政策引导形成了跨领域协同的生态格局。在低碳领域,能源企业、整车厂、零部件企业围绕氢燃料、换电等技术路线构建合作联盟;在智能领域,科技企业与传统主机厂深度协同,推动“车 — 路 — 云”一体化架构落地,加速感知、决策、控制全栈技术的国产化与成本优化。资本市场的跟进更为这种生态构建注入动力,2024 年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融资总额达86亿元,较上年增长35%,投资重点从算法研发转向运营平台搭建与车队规模化部署。

四、挑战与展望:政策如何精准发力
尽管政策成效显著,但行业仍面临诸多待解难题:低碳转型中,全国性积分政策与区域性支持政策的衔接机制尚未健全;智能升级中,跨区域政策协同不足、高精地图更新滞后等问题仍制约规模化落地;同时,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能网络、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与保险机制等配套体系仍需完善。
展望未来,政策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:一是强化精准性,针对不同场景、不同车型制定差异化政策,如为重型氢燃料卡车提供专项补贴,为港口自动驾驶提供跨区域调度支持;二是提升协同性,建立低碳与智能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,避免政策碎片化;三是增强前瞻性,提前布局电池回收、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的标准制定,为行业长期发展筑牢基础。
从行业发展规律看,政策始终是商用车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催化剂。在低碳与智能的政策双轮驱动下,商用车行业正逐步摆脱“高能耗、低效率”的传统标签,向“清洁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”的新形态转型。这一转型过程虽伴随阵痛,但终将重塑行业价值链条,为中国商用车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战略高地奠定基础。

